碧血剑法,攻击目标时会额外造成自身最大血量1.5%的额外真实伤害,对怪攻击时效果翻倍。以万血战士为例,每次攻击会额外增加150点真实伤害,对怪则造成300点真实伤害,而且这个伤害是不受减免属性影响的。
关于碧血剑的传说故事,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它被称为忠魂之剑,没有实体,但更胜实体!
相信80后的兄弟对金庸的《碧血剑》都不陌生,在我们那个没有网络、手机和玄幻小说的年代,读武侠小说和黑白电视上的金庸剧集使我们唯一能够接触到武侠江湖的渠道。那么《碧血剑》给我们留下的情仇故事,大概要从”一把剑、两代人、三段仇”说起。
历史时空:明崇祯元年—崇祯十七年(1628—1644) 地点:在辽东、京师、南京、华山、南洋浡泥国(今文莱一带)。金庸用“倒叙+插叙”的节奏揭示了发生在崇祯年代,在当朝时期的灵魂人物袁崇焕冤死后,他的儿子袁承志携带“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遗书和“碧血”忠魂行走江湖的故事,它把两代人悲剧拼接成了一面镜子,映射着明朝的覆灭史。
三把兵器=三条命 金蛇剑——夏雪宜的复仇之牙。 碧血剑——袁承志的忠义之骨。 金蛇锥—暗器版的“因果”,谁拿到谁还债。
上一代孽缘从此拉开帷幕: 在1619 辽东萨尔浒大败,明军溃退。小将袁崇焕崛起,镇守宁远,一炮轰伤努尔哈赤,却遭崇祯猜忌。1630 袁崇焕被凌迟,家眷流放,只五岁的儿子袁承志被家将救出,送上华山。同一时期,浙江石梁派“温家五老”为抢金矿,屠了夏雪宜满门。夏雪宜死里逃生,拜五毒教何红药为师,学会毒功,立誓“灭温家满门”。为混进温家,他故意追求温家小姐温仪,却在之后真的爱上她,并生下女儿夏青青(温青青)。大仇未竟,夏雪宜被温家五老用毒计困在华山绝壁,重伤垂死,留下金蛇剑、金蛇锥和一张“藏宝图”。
下一代人的还债,碧血剑的传说从这里开始 袁承志 18 岁下山,习得一身武功:华山派“混元掌”+铁剑门“神行百变”+金蛇秘籍。他肩负上一代人的使命:替父平反、寻夏雪宜遗物、救国于危。 袁承志按图找到“金蛇宝藏”——价值连城的辽东军饷。他拿这笔钱当“启动资金”,一边赈济百姓,一边资助李自成。在江湖图中,温青青(夏雪宜之女)古灵精怪,与袁承志一路同行,自称“女扮男装俏李逵”。长平公主阿九(崇祯之女)出家为尼,法号“九难”,对袁承志一见倾心。袁承志夹在“仇人之女”与“仇家之后”之间,左右为难。
在1644 北京城破,崇祯煤山自缢;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清军联手击败。袁承志率“山宗”义军断后,眼看大厦将倾,个人武力救不了国。袁承志用金蛇剑手刃温家五老,却发现“报仇”并不能让父亲复活,也不能阻止清兵入关。温青青在得知自己竟是夏雪宜与温仪的私生女,身份尴尬,跳崖未遂,被袁承志救回。
1645 南京沦陷,袁承志把金蛇剑、碧血剑一起熔成“忠魂铁”,铸成一块“碧血忠魂碑”,立于华山绝壁。他带温青青和一众遗民扬帆南下,抵达浡泥国,开辟“海外大明村”,自此不履中土。而阿九却断发为尼,独上五台,成为《鹿鼎记》里神功盖世的“九难师太”。
“碧血”是忠臣的血,“金蛇”是复仇者的心;当碧血与金蛇相遇,才发现个人恩怨在时代洪流前只是微尘。金庸把“家仇”写成“国殇”,因此《碧血剑》不是“袁承志复仇记”,而是“大明王朝临终的遗言”。
|